美國最近終於討論對人工智慧(AI)的立法,這場關乎技術未來與社會倫理的監管攻防,卻意外地成為了聯邦與州權之爭、產業利益與公眾安全之辯、以及科技創新與環境永續之間的激烈角力。從「Big, Beautiful Bill」預設的十年州層級AI監管禁令,到最後被國會投票刪除,整個過程不僅反映出美國對AI態度的分歧與遲疑,也對全球AI治理與氣候政策敲響警鐘。
這場風波揭示了AI監管立法在美國陷入「科技發展快、政策落後」的困局。儘管AI已滲透至日常生活,包括生成式工具、聊天機器人甚至軍事應用,但聯邦層級的立法卻極為緩慢,多項法案在黨派分歧與產業遊說下陷入停滯。在這樣的空窗中,不少州政府試圖填補法規真空,例如科羅拉多已立法限制AI在就業與住房審查等高風險用途,紐約也擬對資料中心的能源使用進行規範。這類法案雖被企業批評為「過度干預」,卻展現出地方政府對於數位倫理與氣候影響的重視。
正因如此,川普政府及部分共和黨人欲以撥款綁架方式阻止州級監管的條款,引起民主黨與部分保守派的強烈反彈。參議員馬歇爾·布萊克本(Marsha Blackburn)等人直言:「不能以聯邦資金作為要脅,剝奪州政府保護人民的能力」。而這場表面上是監管技術的辯論,實際上觸及了聯邦制度根本性的「誰應主導AI治理」問題。
更令人憂心的是,這場監管攻防背後隱藏的環境代價。根據哈佛大學研究團隊估算,若AI持續以當前能源密集的方式發展,未來十年僅在美國境內可能就會排放高達10億噸二氧化碳,相當於日本一年的總排放量。但川普政府的稅收法案卻不僅拆解環保規範,更企圖凍結地方綠能法規的空間,使得氣候危機與AI發展的矛盾更加尖銳。
這種以「產業自由」為名進行全面鬆綁的態度,不僅未能為小型創業者開路,反而加劇了大型科技巨頭的壟斷地位。以OpenAI、Meta等公司為例,他們一方面主張「全國統一監管避免法規混亂」,另一方面卻透過遊說影響白宮政策,阻擋州層級的嚴格審查法案。這種兩手的策略,使得AI監管變成保護大科技公司又壓制競爭的工具,與創新自由的初衷背道而馳。
國會對AI議題的分裂與推遲,反而促使美國各州成為數位治理的實驗場。科羅拉多、紐約、加州等地的創新立法,儘管飽受產業壓力,卻展現出地方的積極和彈性。在缺乏聯邦領導力的情況下,這種「由下而上」的法治模式,或許將為其他國家提供借鏡。
從全球視角觀察,美國AI監管的不確定性已開始對國際規範產生牽動效應。相較於歐盟早已頒布AI Act、規範高風險用途,美國的監管真空不僅引發全球市場的不確定,更削弱其在數位倫理與科技外交上的話語權。當美國將AI與國防、國力掛鉤,其政策選擇不再只是國內議題,而是牽動全球科技發展的權力分布。
回到立法本身,雖然「禁止州級監管」條款最終被撤,象徵著地方政府在AI監管上仍保有一定自主權,但這也反映出目前美國仍無法形成統一且具前瞻性的AI治理架構。國會若不能跳脫黨派爭鬥與產業綁架,無法在資料安全、兒少保護、環境永續等關鍵領域設立實質規範,那麼無論是AI的創新潛力還是社會信任,都會被消耗殆盡。
AI作為未來的基礎建設,不僅是技術問題,更是社會制度的照妖鏡。如何在創新與責任、發展與公平之間取得平衡,考驗的不只是立法心態,更是整體治理哲學與價值觀的抉擇。美國國會若仍以短視的政治算計應對AI浪潮,終將錯失在全球科技治理中領航的機會,也讓全民與地球承擔沉重的代價。